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13日电(记者 陈静)“白衣天使灭‘谣’记”“神奇的产门”“得了艾滋病,还有救么?”,这些都是第八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的科普节目。
青年医学科普大赛参赛热度再创新高
历时五个多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医学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承办的第八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决赛于 13日拉开帷幕。作为本市首个创办的医学科普类大赛,今年已走到第八个年头。本次大赛的主题为“科普,让知识拥抱健康”。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冠疫情之下,青年医务工作者们的科普热情不降反增。此次大赛收到作品数共932项,创历届之最。在上海,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是上海青年医师展示自我,展示科普能力的重要平台。记者了解到,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正在成为青年医学科普能力成长的助推器,上海青年的医学科普创造能力,呈现出了与热点相结合的创新,用亲民的形式开展创作,用艺术的形式进行演绎等特点。
庆祝中国医师节,“科普,让知识拥抱健康”
记者还从上海市医学会了解到,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也是上海市医学会推出的喜迎中国医师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用科普服务于民众正在成为上海医师庆祝自己的节日的过节方式。
十七个参赛作品进入决赛
八年来,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全方位地提升了青年医学科普的能力,参赛作品的质量逐年提高,每年的比赛竞争激烈的程度与年俱增,每届选手都会观看前几届的比赛视频,这个参赛过程也激励着青年医护人员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舞台剧、脱口秀、小品……第八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的决赛节目表演形式多样。不禁让人们惊呼“这些医护人员简直是‘被医学耽误的演员’”,参赛作品不仅科普含金量十足、表演的功力也是堪称专业水准。根据参赛选手上报的科普文章、展示视频,经专家评选,共有17组参赛作品最终进入决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小幸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报告、报告是个谜》获得一等奖。

经过多年的努力,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科普团队打造了科普品牌《急与疾》。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各种新媒体平台面对泛滥的“伪科普”,能否有医学科普团队来以视正听?
“鼻出血可以仰头止血吗?”“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输液可以预防中风吗?”针对这些《急与疾》团队针对一些常见的“健康科普谣言”,开展《白衣天使灭“谣”记》系列科普作品的创作,通过老百姓更易接受的短视频、舞台剧等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呈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无疾之痛”、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神奇的产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脸部受伤—花“容”岂能失“色”?”、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利店的那瓶饮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小幸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原来这就是膀胱过度活动症”等节目都受到现场观众的好评。